医圣谈解肌行血则耳聪目明 |
发布时间:2014/7/8 浏览:1667 次 |
金元四大家·国医大师李东垣谈解肌行血治虚损,则聪耳明目。多因劳累或日久伤心身,脾胃消化不力,耳目五官失去营养为主表现;并见思虑亢奋,筋脉肌郁,耳目能力衰退。组方成分黄芪、人参温补脾阳行血,意在治疗后天之本;葛根、升麻、蔓荆子解肌化郁而鼓动血脉功能,上行滋养头面耳目五官;白芍养血平和调节肝气舒展;黄柏清利湿热,泻火除蒸,解毒疗肌,炙甘草调和药物协同作用。诸药合用,后天脾胃得补,先天肝肾受益,五官得养,耳聪目明,故名命为益气聪明汤。
医圣大师话千年·益气行血治耳目
中医基本理论通则:“气属阳而偏动,血属阴而偏静,二者不可分离,气行则血行。”李东垣著《东垣试效方》最早有益气聪明汤:专效聪耳明目。摩美得依此科研为国药准字Z20043238号益气聪明丸,主治目内生障,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等。葛根是一味古老而常用的中药,早在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葛根汤”这一著名方剂。《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开发脾胃清阳(清阳即:消化成的营养物)之气(功能)”。葛根味甘微辛,气清香,性凉,入脾胃经脉。有解肌升阳,解热生津之功效。功专于治疗肌肤虚损劳热障碍。葛根是是我国南方一些省区的一种常食蔬菜,其味甘凉可口,常作煲汤之用。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此外含有约12%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大豆(黄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等10余种;并含有胡萝卜甙、氨基酸、香豆素类等。2002年01期《四川中医》“升麻葛根汤在耳鼻喉科的运用”一文,作者:王本祥、刘媛指出耳鼻喉科中的慢性疾病一般病程较长,用常规的抗生素消炎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笔者用升麻葛根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疗效稳定。佐证了由升麻、葛根为主的摩美得益气聪明丸治疗耳目慢性疾病一般需要按病程,以疗程较长用药为佳(>3个月)。葛根有升脾胃清阳之气的功效,简要介绍如下:
眼肌疲劳血虚·发生目暗失明
病友视物不清的人除了看不清远处物体外,多数还是因为产生了视力疲劳。经常眯着眼睛看东西,会使眼外肌、睫状肌等眼周围6条包绕肌群过度紧张,供血不良则容易导致眼睛视疲劳。或者发生如下病证:(1)中心性视网膜炎,有人单用葛根提取物片剂治37例,均有效;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可用10%葛根素滴眼。二者亦可用鲜葛根每日200克加瘦猪肉适量煲汤服用。(2)视网膜动脉阻塞,用1:1葛根注射液肌注,每次4毫升,1日2次;或每日用葛根素注射液200毫克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均配合维生素13,、C、E口服,肌苷、维生素B12肌注。(3)视网膜静脉阻塞,亦可用葛根素作静脉滴注。(4)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用1%葛根素l滴滴眼,药后2小时眼压开始下降,作用可维持10小时,每日滴眼2次。()上网或学习视疲劳视物不清。(6)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此外,还可治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病供血不良。这个以上6类疾病血通不畅目暗失明,均可首选摩美得益气聪明丸。
耳内有“中风”·耳鸣耳聋耳眩
“耳中风”一般认为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和感染等因素造成的内耳神经细胞损伤。长久耳鸣则耳眩、耳聋(包括突发性耳聋、内耳积水病、噪声外伤性耳聋、内耳震荡性耳聋、耳蜗性耳聋、感觉神经性耳聋),均可用葛根乙醇提取物片剂门服,或用葛根黄酮片口服(每次40毫克,1日3次),或用葛根黄酮注射液肌注(每次20毫克,1日2次)单味药治疗。亦可优选葛根复方的药摩美得益气聪明丸治疗,服药3—4个多月,也能防治内耳血管硬化、栓塞导致的中风。
若内耳眩晕病,可加用葛根汤:葛根、黄芪、珍珠母、磁石、蝉蜕、煅龙齿、桂枝、白芍、甘草、柴胡治肝郁血虚者;上方去桂枝加丹参、钩藤(后下)、决明子治肝旺肾虚者。血管性栓塞眩晕药理研究:(1)运用犬离体心脏灌流标本研究葛根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发现冠状动脉内注射葛根汤剂量依赖性使窦性心率和乳头肌张力增加,这一作用可被B受体阻断剂阻断。同时,葛根汤剂量依赖性增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但强度不及异丙肾上腺素。表明葛根汤的正性频率和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直接刺激心脏B受体和/或节后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2)大鼠静脉注射葛根汤或生理盐水后,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搭桥循环,循环硅橡胶管中置一丝线,血小板黏附后形成血栓。葛根汤(29/ks)呈现显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抑制率为47.7%。体外试验中,葛根汤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给药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聚集曲线下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葛根汤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血作用。
为了放便病友服用,选摩美得冠心丹参胶囊合用益气聪明丸治疗,达到服用药量大大减小,效果反佳。这是因为冠心丹参由三七、丹参、降香油三味精制而成,且通透肌肤相系的耳目器官毛细血管功力专长。
气血相和活命·耳聪目明不呆
古今流传:“久鸣则耳聋,久聋则痴呆”;“聋子回答差,瞎子会算卦”的民谣。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气属阳而偏动,血属阴而偏静,二者不可分离,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中医学将气和血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其道理有三个方面。1)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生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一方面,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与津液相结合构成nh液;另一方面,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必须靠多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脏腑之气)才能化生。因此,气是化生血液的动力,气旺则化生功能自强而血生;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衰弱而血亏,气虚常可导致血虚。在临床治疗中,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即是取“气能生血”之义。2)气能行血:是指气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具体地说,血液的运行,靠心气与经气的推动;肺主气而朝百脉,肺气促进血的运行;肝的疏泄作用有助于血行畅通,此三脏协同作用,共同推动血液运行。气的推动作用正常,则血行通畅无阻;气的功能障碍,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瘢”之说。在临床治疗血瘀证时,常于活血化瘀药中加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3)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主要是指“脾统血”的功能,脾气健旺,统血有权,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常致各种出m,如便血、皮下紫斑、崩漏等,称之为“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补益脾气之法,使其恢复摄血之功,才能达到止血之目的。
血为气之母其道理有两个方面。1)血能载气:气属阳而主动,必须附着于有形气血才能行于脉中而不散失。血液充足则气得以载,气才能正常运行,发挥其生理功能。日久耗伤血时,气随血而丧失,以致造成“气虚脱”而目昏耳聋。所以,网上或学习大耗血的病友,急需补气以固脱,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需急固”。2)血能养气:气存在于血中,血的载气的同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的营养,血液充盈,气得以养;血液亏虚,气亦失养,所以,临床上常补血益气之品同用,血盛气充,病体得康。可见,气血理论是摩美得益气聪明丸复活耳目新生命的治则理念。
总之,在正常生理情况,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反之,血气不和,气血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出各种疾病。在治疗时,应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之恢复平衡协调状态。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分享到:
|
[上一篇]:气旺生血养津则耳目聪明 |
[下一篇]:电脑易致耳目失聪为何谈黄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