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旺生血养津则耳目聪明 |
发布时间:2014/7/10 浏览:1167 次 |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耳目五官功能依赖气、血、津液濡养而发挥能动作用。
益气补脾·耳聪明目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物质;血流基本上是指血液及现代医学讲的血管循环系统;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有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于脾胃脏腑、经络等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五官进行生理机能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以及血和津液的滋润濡养。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的状况下,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气旺生血养津濡养耳目则聪明。摩美得益气聪明丸中黄芪功效:能温养睥胃之气,生血化津佳品,气血不足的圣药。
视物昏花·补气生血
中医学功能杂谈:《家庭常用中草药》介绍黄芪也是黄耆,是滋补良药,黄芪补气具有生津生血的功效,所以中医五官外科学家又称其为圣药。温养睥胃阳气,通调耳目血脉,排脱血脓消痛,治脾肺气滞阴血虚热。在我国黄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是中医学中的良药。《本经》记载: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耳目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气、血、津液之虚的意思。《本草便读》记载:(黄芪)之补气,能温肌肉,调节肌肤纹理及毛细汗孔,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气血大和,自无瘀滞于耳目,视物昏花消失。
《本草正义》张山雷言:“(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病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摩美得益气聪明丸来源于由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的益气聪明汤基本方剂。耳鸣耳聋、视物昏花都是日复一日形成的慢性病。中医经典《苍生司命》记载:久病宜用丸散剂。
吃喝呼吸·活命靠气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即:活命)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命活动。
气血津凝·耳目失聪
1、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2、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气能生津:津液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3、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任何原因造成气虚、气滞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4、气能摄津:气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可以有节律地调节和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如果气虚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发生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不固而自汗,肾气不固而尿频、遗尿等。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因为血和津液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而来的,全身组织中的津液渗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血液如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例如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之不足,由此也会造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而津液大量损耗时,也会导致血脉空虚,或血液枯稠。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逐血药,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临床常见气血津凝,耳目失聪时,摩美得益气聪明丸配合化瘀化凝的止血祛瘀明目片,完成扩张毛细血管和补气营养的双重疗效,实现耳目聪明。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分享到:
|
[上一篇]:耳鸣患者的四大症状 |
[下一篇]:人之初生气血津乳耳听目成 |